心理咨询师实操:心灵的连结

来源:环球网校 发布时间:2019-12-30 08:25:01 点击量: 分享:

心理实操是我们对于心理实操治疗技术进行了解和学习的重要途径,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实操课频道小编特别整理了“心理咨询师实操:心灵的连结”,希望能够让大家对心理治疗的学习有所帮助。

课程是否存在心灵的连结

当我们想要从能量角度来理解心理世界时,我们发现,爱,或爱欲,容易吸引心理学家的关注眼光。因为,心理障碍的产生,跟这个爱欲能量是否受阻极其相关。这是个很特殊的能量,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人们快乐幸福与否,都和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生命中的爱欲,对爱的渴望,这股亲人之间的吸引能量,就是精神分析说的“力比多”。弗洛伊德开始把它当成广义的性本能,更多是生理性的;荣格认为力比多不只是性本能,应该属于更广泛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后来把性本能归纳入生命保存本能当中。

前辈的心理学家们为探索心理世界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可是由科学延伸出来的心理学,与本来就置身于心灵世界里的宗教相比,其探查心灵世界的进展速度实在非常缓慢。

人是多么地依赖亲眼所见,依赖客观现实,因此我们不容易相信那些看不见的、玄乎的东西。心灵世界的深邃、生命的神秘和复杂,用平凡的肉眼来看是太局限了,很难看得清楚,因此我们总很难得出定论。佛学的智慧、宗教的说法,又远远超出普通人的认识能力之外,不清楚谁真谁假。科学与宗教的距离,真是太遥远了。可是也许,世界本来的面目就是一体的,科学和宗教之间本来并没有鸿沟。

关于爱的连结,多数人还可以接受。心灵之间是否存在感应?很多人就会质疑。其实我们都知道无线电波、红外线、都知道磁场,都在用手机,知道看不见的空间里存在一些信息、波动、能量场,都知道一些东西我们是肉眼所看不见的,可是要他相信人类有心灵、有灵性能量、有灵魂,那可不容易。很多人能够接受亲人之间有爱的连结,因为他们经常能够看到;却否定这些爱会有互相感应的现象,因为不常看到。

能量觉察疗法感兴趣于发现的能量感应现象,希望在现象学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存在的心灵能量现象。我们基本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能量感应的影响,不论是在外显的情绪层面,还是更深的内在灵性层面。明显的灵性能量感应,是存在于孩子和父母之间,进而是家族里的成员之间。

我们相信人一出生,就已经和父母有了某种恋亲爱欲——某种情感连结需要。甚至还推测出生前,自胎儿成形灵魂来到,就存在了这个吸引能量,一直到出生、长大、老死,都明显地存在。这个能量伴随了人的一生。

青春期之后才变得比较明显的两性爱欲,是另一种爱欲能量,这个能量流动状态是否自然流畅,是否带来心理快乐安宁,也强有力地左右了一个人的一生。

能量觉察疗法比较认同精神分析的观点,尤其是其关于早年创伤情结的影响。人从早年开始,这两种能量是否存在郁结,流动状态是否通畅,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会在他的生活习惯里打下烙印,会给他的后来生活带来影响。而且,年龄越小时候产生的能量郁结,会越严重影响后面一生的生活。所以,人的现在情绪表现,尽管一定有现在的刺激事件带来的能量影响,肯定还存在过去残存的能量郁结影响。

同时也相信,不管是生理需求匮乏,还是安全感匮乏、尊重的匮乏,早年的创伤能量郁结,都会严重影响以后的心理生活。但是我们先放下其他方面的探讨,暂时先关注恋亲爱欲和两性爱欲。

恋亲爱欲

一般人都能看到的现象是,儿女对父母亲的明显依恋。我们可能都有过一种恐惧的幻想:万一爸爸妈妈去世了,我们会是多么地无助!不论你已经多大年纪,在生活上有多成功,可能内心都潜藏着一个恐惧——害怕爸爸妈妈突然离去。所以,有人在父母患上不可能康复的癌症时,会非常不冷静地倾其所有,拼命求治;当父亲或母亲离世时,平时多么冷静的一个成人,也会肝肠寸断,陷入极大的苦痛当中。

这种对父母的依恋、依赖,从我们形成胎儿的时候可能已经开始,父母是我们出生后生命中关键重要的人物。如果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安慰、安宁、信心、力量,那么这一生的命运方向似乎就已经定了;如果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形成了爱欲焦虑,那一生的心灵不安宁状况也基本上就定了。我们的潜意识对心灵创伤能量都会有极其久远的记忆。

一般的心理学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是否尽心,孩子饿、渴的生理欲望是否得到满意的照顾,会成为孩子是否焦虑的主要原因。可是,能量觉察观点认为,生理性的匮乏引起的焦虑固然存在,也对后来的生活情感反应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主要的影响不是在生理层面的,而是在心理层面上,心理情绪层面的负面能量影响,不良效果还要更大。如果心灵层面还存在隔阂——心灵之间没有建立起爱的连结,那影响会更深远。

父母的负面情绪能量,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会很大。我们已经发现,父母产生焦躁情绪时,就算嘴里没有呵斥孩子,面部压抑着没有露出任何生气的表情,可是孩子依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压力,还是被那个无形的能量所影响,容易形成爱欲焦虑。当然,一些男孩会以多动和反叛来表现这些无意识的不安。

如果母亲是个从小缺爱的人,结婚后丈夫也没有能够减缓她对情感的渴求,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的母亲给予爱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存在无意识焦虑的母亲,没有办法平心静气地接纳孩子,给出灵性层面上的爱。孩子感受不到心灵之爱的能量支持,心理能量缺乏会引起严重的问题,比如孩子的后续心理力量不足,容易自卑,承受力弱,经常感受压力和挫折,恶性循环之下形成神经症。

爱的匮乏引起的问题可能复杂多样。比较多的可能性如下:一是因为缺爱,心理能量不足,做什么都没有兴趣;二是没有安全感,甚至是灵魂深处的不安全感;三是悲观,觉得孤独无助,世界灰暗一片,生活没有快乐和希望;四是自卑,觉得自己不被妈妈接纳,所有人都不爱自己;五是拼命寻求关注,企求一个陪伴,否则会太危险和难过;六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心理免疫系统,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些感觉都潜藏于潜意识深处,形成一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这个人的性格里会包含后遗症、形成性格缺陷。

从小就得到父母真爱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情感匮乏空洞,内心踏实,充实,安宁,自信,对他人有信赖感,具备好奇心和行动力,心态健康良好,成长过程顺利,人际能力很好。长大后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后代有爱的能力,延续父辈的幸福安宁。

恋亲情结

“恋亲爱欲”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爱欲受阻了导致能量郁结,就造成了“恋亲情结”,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发现可以观察到,虽然不是全部,可是男孩子比较恋母,女孩子比较恋父,这是大致可以看到的一个规律。

为什么孩子会更多地被异性父母吸引?成年后异性相吸的现象为什么也出现在了幼年时期呢?母亲多和婴儿在一起,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很正常,可是一些女婴儿出生后一两个月内,很快就表现出对父亲或者其他年长男性的特别兴趣,对女性却没有那样的兴趣,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是不是人在人的心灵里面,自一开始就一直存在一种性别吸引能量呢?这让人联系到荣格的说法,人的潜意识里有男性女性的原型,“阿伲玛”和“阿伲姆斯”,是人灵魂中的男性部分和女性部分,它们很小时就显示了其能量的吸引?荣格的说法稍稍不易理解,倒是民间的灵魂说法更直接,女孩子的“女性灵魂”很小就对男性感兴趣了。看来儿童的性别意识,并不是一岁多的时候才形成的,而是一出生就已经存在,只是不会表达而已。

与母亲相比,父亲比较理性,疏于照顾孩子,这是否可能是女孩子长大后比男孩子更敏感、更富于情感、更容易情绪化的原因之一呢?从能量角度看,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早年的父爱欠缺,女婴儿残留的恋父焦虑还在持续影响,其焦虑度会高一些。中国文化里,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父亲忽视女儿,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带来许多女性的父爱欲求不能充分满足,长大后影响了女性的亲密关系能力,影响其对男性的信赖度,这是一个有逻辑性的推测。

更直接的证据在离异家庭里,离异往往造成了父女分离,离异家庭的女孩子对父亲的爱欲往往受挫,从心理学规律看,这些女孩子长大之后,在经营婚姻情感的道路上的困难,要比幸福家庭的女孩子要困难得多。因为她们需要解决由父亲问题留下的情感匮乏焦虑、对男性不信任的感觉。

离异家庭的男孩子,也将面对着恋母情结的困扰。如果父母离异了,男孩子是和母亲生活的,母亲缺失爱造成的情感空洞,会无意识地吸引孩子,把孩子当成情感安慰来源,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无意识里的一股能量吸引,母亲却以为这只是相依为命。这种吸引的不良后果是,母子分离、儿子独立的过程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男孩子独立要困难一些,后面的恋爱中,亲密关系也很容易受到母亲的影响。甚至结婚后婆媳关系比较容易紧张。主要原因是“母子分离”还没有真正完成。

其实,不管离婚与否,父母亲之间的情感不满足状况,已经造成对孩子的性能量吸引。情感匮乏的父母,会无意识地吸引异性孩子,去满足异性父母的情感需要。不仅仅激起孩子的性心理紧张,甚至刺激了孩子的性生理紧张。不管是性生理还是性心理的紧张,都会加重孩子对父母的欲求,阻碍其独立。恋亲情结可能形成于此。

弗洛伊德谈到的“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希望除掉和取代父亲,跟母亲结婚的潜意识愿望,或者女孩成为母亲的情敌,期待去取代母亲去爱父亲的愿望,是否是普遍规律呢?很多人难以认同。

能量觉察疗法推测,“俄狄浦斯情结”是在灵性层面的能量纠缠。如果父母情感满足非常差,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其心灵免疫系统没有正常建立,自我保护层非常薄弱,容易受到外来的其他灵格能量的影响,可能会感受到那些灵格杀父娶母的隐秘的能量。这种能量更多可能是来自外来的灵格,并非孩子本身的灵魂。而如果父母关系良好,情感基本平静满足的家庭,孩子的自我保护层完整,不会被其他能量侵入,不会产生杀父娶母的愿望。

环球网校小编温馨提示:以上就是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实操课频道为您提供的“心理咨询师实操:心灵的连结”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实操案例、方法等内容点击下方按钮进入题库免费下载

课程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