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 《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知识理解(2)

《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知识理解(2)

更新时间:2010-12-06 22:16:21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二、思维及其规律

  (一)什么是思维

  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理解教材,这就必须在有关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即理性知识),这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理性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思维。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问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间接反映和概括反映是思维活动的主要特征。

  所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其含义有二:人的思维首先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例如灯的一般特性是用来照明的;资产阶级的特性是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其次,在思维过程中,寻求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例如,月晕和风,础润和雨;燕子低飞要下雨;动物行为异常预告要地震。思维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

  思维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是通过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来实现的。

  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间接地去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例如,对光的速度30万千米/秒,可通过100米跑10秒的世界纪录、500千米/小时的飞机速度而间接理解;医生看病,通过检查病人的体温、脉搏、检视病人身体有关部位、化验血或大、小便等,就能探知不能直接感知到的病人的内部器官的状态,而判断是否得了病;教师上课看见学生皱眉头,知道他没有听懂等等。这都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媒介而推断出来的。

  所谓概括的反映,就是说它不像感知那样只对个别事物发生反映,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例如,把牛、羊、猫、狗等概括起来叫家畜,把橘子、香蕉、苹果、梨等概括起来叫水果,把钢笔、毛笔、铅笔、蜡笔、元珠笔的共同本质特性概括为写字工具。我们多次看到水加热以后蒸发了,通过思维,我们就能把水和热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水加热要蒸发”这一因果关系)概括出来。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都是思维的结果,都是人对事物的概括反映。

  人之所以能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由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有了词、言语、第二信号以后,依靠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人脑就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多阶段的分析和综合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等级的概括了的暂时联系、联系、再联系(条件反射锁链),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例如,猫、狗、虎、狼、鸡、鸭等词,不只是表示某一个事物,也概括了同类的许多事物(所有的猫、狗、虎、狼),这是人脑借助于词对事物进行初级的概括结果。而把猫狗概括为家畜,把虎狼概括为野兽,把鸡鸭概括为家禽,又把家畜和野兽概括为兽类,把鸡鸭概括为鸟类,把兽类、鸟类概括为动物等等,这是人借助于词对事物进行高级的概括。此外,语言还可以概括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例如,猫会捉老鼠(猫和老鼠之间的规律的联系),摩擦能生热(摩擦与生热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水向低处流(水流动与地形高低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等等。

  可见,思维与感知比较起来,有本质的不同,它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人有可能利用这些规律预见未来,指导实践,所以说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诚然,思维与感知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思维不能离开感知、表象等,思维必须由感知、表象等提供必要的材料。这种感性材料越多、越丰富越好(当然不是错误的,支离破碎的),因为思维活动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包含感性材料和已经获得的理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材料和有关的理性知识为基础,那么间接认识和概括认识是难于实现的。

  (二)思维的规律

  思维的规律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这里就学生的思维规律作点探讨:

  1.从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学生的学习虽然以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识,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事物的个别属性、方面分解出来。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或个别特性联合起来。例如,我们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这就是分析。相反,把词组成句子,把句子组成段落,把根、茎、叶、花组成植物,这就是综合。一切智力活动都是头脑的分析、综合活动,而思维则是头脑的复杂的、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

  抽象就是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就是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认识。例如,我们对各种鸟进行分析后,就抽出“有羽毛”、“是动物”这些共同属性,并把这些属性和其他属性(会飞的、长翅的、短翅的、白色的、黑色的等等)分离开来,这就是抽象;同时,我们把这些共同属性结合起来,从而认识到“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就是概括。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概括主要是在抽象、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借助于抽象和概括,人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人们正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使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例如政治课中如何让学生认识资本家的本质呢?这就必须在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认识什么是资本家。

  从形象思维发展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抽象思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基本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开发智力,培养人才就能做到有效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环球网校联手多位老师隆重推出教师资格辅导

【试题】中学历年真题 中学模拟试题 小学历年真题 小学模拟试题
【经验】考前复习策略 考试答题技巧 说课经典经验 教学经验交流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资格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