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执业护士 > 执业护士备考资料 > 2019护士资格考试第一章重要考点精讲: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2019护士资格考试第一章重要考点精讲: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更新时间:2019-04-17 12:35:20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201收藏20

执业护士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大家在准备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需要有的放矢,重要考点考查的几率较大,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学习。环球网校执业护士频道为大家整理了2019护士资格考试第一章重要考点精讲:卧位和安全的护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2019年护士资格证考试第一章课后习题集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医院内感染

1.概念 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经感染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2.分类

(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寄居在病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发的感染。

(2)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病人与病人之间、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病人与护理人员之问的直接感染,或者是通过水、空气、医疗设备等引发的间接感染。

3.主要因素

(1)医院内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如卫生设施不足或处置不当,病原污染严重。

(2)医院内易患人群多,如慢性疾病、恶性疾病、化疗病人、年老体弱者为医院内易患人群。

(3)大量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导致人体的菌群失调。

(4)各种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增多。

(5)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不重视。

4.医院内感染的管理 包括建立三级监控体系;健全管理制度、监测制度、消毒质控标准;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如医院建筑、环境及设施应布局合理,有利于消毒隔离,定期检查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消毒灭菌效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二)清洁、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1.清洁 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

2.消毒 清除或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

3.灭菌 清除或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也包括细菌的芽胞。

(三)消毒和灭菌的种类与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1)热力消毒灭菌方法: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细胞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干热法通过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慢,所需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法通过水蒸气、水及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快、时间较短、温度较低。

①燃烧法: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适用于不需保留的物品,如污染的纸张、废弃物、感染敷料等,可直接焚烧;急用搪瓷类物品和金属器械时,搪瓷类容器可将95%乙醇溶液置入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燃至熄灭。器械可放在火焰上烧灼20秒。在燃烧时应注意远离易爆物品,中途不得添加乙醇。贵重器械及锐利刀剪(以免变钝)禁用燃烧法。

②干烤法:将物品放于干烤箱内,热力通过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进行消毒灭菌,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如:粉剂、油剂、玻璃器血及金属制品的灭菌。不适用于塑料制品、纤维织物等的灭菌。消毒时箱温应在120~140℃,时间10~20分钟;灭菌时箱温在160℃,时间2小时;箱温170℃,时间l小时;箱温180℃,时间为30分钟。

③煮沸消毒法:属于湿热法。用于耐湿耐高温的物品,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水沸后开始计时,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分钟可将多数芽胞杀灭,破伤风杆菌芽胞需煮沸60分钟才可杀灭。加入碳酸氢钠至1%~2%浓度时,沸点可达105oC,既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注意事项:消毒前先将物品刷洗干净,物品需完全浸没,玻璃类用纱布包好,于冷水或温水时放入,橡胶类用纱布包裹,水沸后放入;器械的轴节及容器的盖要打开,大小相同的碗、盆不能重叠;从水沸后开始计时,若中途加入物品,应从再次水沸后重新计时;消毒后,及时取出物品,放置在无菌容器内;海拔每增高300m,消毒时间延长2分钟。

④压力蒸汽灭菌法:是应用最广、效果最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属于湿热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胞,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湿的物品,如各种器械、敷料、搪瓷类、玻璃制品、橡胶类、某些药品、溶液、细菌培养基等的灭菌。一般压力达103~137kPa、温度达121~126℃时,经20~30分钟达灭菌效果。须注意包不宜过大、过紧,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不大于30cm×30cm×25cm,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不大于30cm×30cm×50cm,物品之间留有间隙;布类物品放在金属、搪瓷类品之上,避免蒸气遇冷成水珠,使布类潮湿;容器应有孔,灭菌前将孔打开,灭菌后关闭;灭菌物品干燥后方可取出;效果监测最常用的是化学监测法(化学指示卡或指示胶带),最可靠的监测方法是生物测试法。

(2)光照消毒法(又称辐射消毒):利用紫外线、臭氧及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酸、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

①日光暴晒法:用于床垫、毛毯、衣服、书等物品的消毒。方法:将物品直接放于日光下,暴晒6小时可达消毒效果,每隔2小时翻动1次。

②紫外线灯管消毒法:紫外线灯的最佳的杀菌这长是250~270nm,用于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消毒。空气消毒时有效照射距离不应超过2m,照射时间20~30分钟;物品表面消毒时有效照射距离不应超过25~60cm,照射时间20~30分钟,物品应摊开或挂起并定时翻动。消毒时间应从灯亮起后5~7分钟计时。注意事项:要求病室温度20~40℃,相对湿度40%~60%。保护眼睛和皮肤,嘱病人不直视紫外线灯源,可戴墨镜或用纱布遮住眼睛,身体应用被单遮住,以免引起眼炎及皮肤的红斑。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可用无水乙醇纱布每2周擦拭1次,灯管注意要轻拿轻放。关灯后须冷却3~4分钟后再开。建立使用登记卡,时间超过1000小时时则应更换。定期检测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每3~6个月检测1次,强度低于70µW/cm2时应更换。定期空气培养,以检查效果。

③臭氧灭菌灯消毒法:利用臭氧的氧化作用而杀菌,主要用于空气、污水、诊疗用水及物品表面的消毒。使用时关闭门窗,人员离开,消毒结束后30分钟方可进入。

(3)电离辐射灭菌法:又称冷灭菌,主要是应用核素60Co发射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穿透物品,杀死其中的微生物。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如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输血器等)、精密医疗仪器、生物医学制品、节育用具及金属等。

(4)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细菌芽胞、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优点是作用时间短、方便。多用于食品、食具、药杯等小物品的消毒。水是微波的强吸收介质,对于干燥物品需要先湿化处理后再行消毒。常用于食品、餐具的处理,化验单据、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耐热非金属材料及器械的消毒灭菌。微波无法穿透金属,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5)过滤除菌:通过过滤器可除掉空气中0.5~5μm的尘埃,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用于烧伤病房、手术室、器官移植病房等。

2.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1)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

①根据物品的性能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化学消毒剂。

②被消毒物品必须先经过清洁处理,浸泡时将物品完全浸泡在溶液里,轴节打开。

③严格掌握药物的浓度、使用方法、消毒时间。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定期测定浓度,及时调整更换。

④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待气体散发后使用,以免刺激组织。

(2)常用方法

①侵泡法:将物品洗净擦干浸没于消毒剂中,器械轴节要打开,浸泡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棉花等物,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用于耐湿不耐热的物品、器械的消毒。精密仪器如纤维内镜的消毒灭菌宜用2%戊二醛浸泡法。

②喷雾法:用喷雾器均匀喷洒消毒剂,使消毒剂呈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达到消毒作用。用于空气、地面、墙壁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③擦拭法:是用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或皮肤、黏膜的消毒方法。如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椅、墙壁、地面,用碘伏消毒皮肤。

④熏蒸法:用于室内空气及不耐湿、不耐高温的物品消毒。空气消毒常用食醋(每立方米5~10m1)、2%过氧乙酸(每立方米8ml)、纯乳酸(每立方米0.12ml)。物品消毒常用甲醛或环氧乙烷气体,均有毒性,消毒灭菌需密闭进行。

(3)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①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

②高效类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并对芽胞有显著杀灭作用,如过氧化氢、部分含氯消毒剂。

③中效类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除芽胞以外的其他微生物,如碘酊、碘伏、乙醇、部分含氯消毒剂。

④低效类消毒剂: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病毒,不能杀灭芽胞,如氯己定(洗必泰)、苯扎溴铵(新沽尔灭)。

(4)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①戊二醛:2%溶液用于浸泡金属器械及内镜等,消毒30~60分钟,灭菌需1O小时。每周过滤1次,每2周更换1次消毒液;灭菌效果受pH影响大,浸泡医疗器械时用碳酸氢钠调节pH至7.5~8.3;但强化酸性戊二醛,直接配成所需浓度使用即可,不需碱化;灭菌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因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眼睛刺激性较大,应注意防护。

②过氧乙酸:对金属类物品有腐蚀性,对纺织品有漂白作用;易分解而降低杀菌力,应现配现用。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浓溶液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配制时要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在避光、阴凉处密闭存放,防高温引起爆炸。0.2%过氧乙酸溶液用于皮肤消毒;0.02%溶液用于黏膜冲洗;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0.2%~1%溶液用于浸泡消毒,时间30~60分钟。

③37%~40%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适用于易腐蚀,对湿热敏感的物品的消毒灭菌。器械与衣物的消毒、灭菌必须在消毒柜中进行;加入的氧化剂是高锰酸钾,蒸汽穿透力弱,器械、衣物消毒时应该充分暴露;温度、湿度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因此要求室温在1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对人体有一定刺激性和毒性,故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④环氧乙烷:适用于光学仪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书本、皮毛、棉、化纤、塑料、金属、木、陶瓷、橡胶制品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具有一定毒性,故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存放在阴凉通风、无火源及明火处,储存温度应低于40℃,以防爆炸。灭菌后的物品,须清除环氧乙烷残量后方可使用。

⑤含氯消毒剂:常用的有漂白粉、漂白粉精、液氯、次氯酸钠及84消毒液。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浸泡被乙肝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需30分钟。在密闭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丢失;配制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应现配现用。配制溶液时应按测定的有效氯含量计算校正后取量;对物品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要定时更换消毒液。排泄物的消毒: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l份搅拌,放置2~6小时。

⑥过氧化氢:适用于外科冲洗伤口、漱口;不耐热的塑料用品、餐具、服装等消毒。3%过氧化氢消毒时间为30分钟。稀释液不稳定,应现用现配。存放于阴凉、通风处。对金属和有色织物有漂白作用。因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眼睛刺激性较大,应注意防护。被血液或脓液污染的物品,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⑦碘酊:对伤口及黏朦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注意碘酊浓度及创面情况;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碘酊中的碘在室温下可挥发,应密闭保存;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浸泡金属器械;皮肤对碘过敏者禁用。2%用于注射部位、手术、创面周围皮肤消毒,1分钟后用75%乙醇脱碘。

⑧乙醇:70%溶液用于消毒皮肤、浸泡锐利金属器械及温度计。消毒用的浓度切勿超过80%。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杀菌效果;不适用于手术器械灭菌,因为不能杀灭芽胞;易燃、易挥发,需加盖保存,置于避火处,并定期测定溶液浓度;有刺激性,不宜用作黏膜及创面的消毒。

⑨碘伏:主要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消毒。0.5%~2%溶液用于擦拭消毒部位,0.05%溶液用于冲洗伤口黏膜和阴道黏膜。碘伏稀释后稳定性差,应现配现用;应放在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对二价金属有腐蚀性,不宜用作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

⑩氯己定:又名洗必泰,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切勿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用;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冲洗脓血过多的创面时,应尽量先除去脓血,并延长冲洗时间。

11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0.05%溶液用于黏膜消毒,0.1%溶渡用于皮肤消毒、浸泡金属器械(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切勿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而活性剂混用。

(四)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和操作原则

(1)概念: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污染无菌物品、无菌区域的操作技术。

(2)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①环境的要求。无菌操作前30分钟停止清扫,开窗通风。

②操作者应注意自身的清洁,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③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无菌包外要注明物品的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保存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进行灭菌。

④用无菌持物钳取用无菌物品;手臂应在腰部水平以上;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咳嗽、说话。无菌物品一经取出,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不可在空气中暴露过久。无菌操作中,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时,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⑤一套无菌物品,仅供给一个病人使用。

2.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1)无菌持物钳:种类有卵圆钳、三叉钳、镊子。使用方法如下。

①无菌持物钳(镊)置于消毒容器中,浸泡消毒液面在持物钳轴节上2~3cm或镊子的1/2处,持物钳轴节打开。每个容器内只能放一把无菌持物钳。

②取放无菌持物钳(镊),钳(镊)端应闭合,不可开口。无菌持物钳不得触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或容器口。

③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钳端向下。

④使用后应立即将持物钳放回到无菌容器内。

⑤无菌持物钳应就地使用。需到远处夹取东西时将无菌持物钳和容器一同搬移。

⑥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夹取油纱条或换药。如有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消毒。

⑦无菌持物钳及容器一般每周更换1次,使用频率高的部门(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应每日更换1次,干燥存放每4~6小时更换1次。

(2)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①打开无菌容器时应将盖子的无菌面向上,用毕后立即将容器盖严。②从无菌容器内取无菌物品时,虽未使用,不能再放回无菌容器内。③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手不能触及容器的边缘或内壁。④无菌容器应该每周清洁、灭菌1次。

(3)取无菌溶液法:①查对标签各项内容(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有效期),瓶盖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隙;检查液体质量,有无浑浊、沉淀、变色、絮化物。②翻转胶塞时,不得触及瓶口及瓶塞内面。③手握标签侧,冲洗瓶口。④盖瓶塞前需消毒瓶塞。⑤开启的无菌溶液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⑥不可将物品伸到无菌溶液瓶中蘸取溶液;已经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

(4)无菌包的使用方法:打开无菌包时,先查看名称、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在清洁干燥平面上打包,手不可触及无菌包的内面,取无菌物品时不横跨无菌区。无菌包内物品未用完时,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无菌包被打湿或包内物品被污染应重新灭菌。

(5)无菌盘的使用:铺好的无菌盘应保持干燥、防潮湿污染。有效时间不超过4小时。

(6)戴无菌手套法:①操作前洗手并擦干,如指甲长应剪指甲,戴口罩。②核对手套号码,大小必须合适,检查有效日期,检查手套包是否潮湿。③擦滑石粉时避开手套上方。④手套外面为无菌区,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未戴手套的手及手套的内面。⑤未操作时双手置胸前,不可接触工作服,以免污染。⑥手套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五)隔离技术

1.概念 隔离技术是指将传染者(或传染病人和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传染病院或隔离单位,和健康的人群分开,暂时避免与人群的接触,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2.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

(l)设置:①传染病区。应与普通病区分开;远离食堂、水源、公共场所;医患通道分开;相邻建筑相隔>30m。②隔离室。分为单人隔离和同室隔离。单人隔离以病人为单位,每个病人有独立的病室和用具,适用于未确诊、混合感染、传染性强或病情危重的病人;同室隔离以病种为单位进行隔离,同一病种安排在一个病室。

(2)隔离区域划分:①清洁区。凡未和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清洁区,如更衣室、库房、值班室、配餐室等。②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为半污染区,如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化验室等。③污染区。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厕所、浴室、病区外走廊等。

3.隔离消毒的原则 ①隔离室外应设有标志,门口设有脚垫、洗手用具等。②进入隔离单位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③不易消毒的物品应避免污染(如置入塑料袋或用避污纸)。④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活动。⑤病室及病人接触物品消毒后方能带出。⑥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经3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确已度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出医嘱方可解除隔离。

4.消毒方法

(1)一般消毒:①病室空气消毒,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雾每日1次。②床单位,每日消毒液擦拭。③不宜用高压灭菌的用物(信件、票据、衣物、书籍)用环氧乙烷熏蒸。④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或焚烧。⑤医疗器械按规定消毒。⑥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戴工作帽、口罩,穿隔离衣。计划周密,减少穿、脱隔离衣及消毒手的次数,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2)终末消毒处理: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的消毒。病人的终末消毒处理方法如下:①病人的处理。出院或转出者洗澡、更换清洁衣物;个人用物经消毒后带出;死亡者尸体用消毒液擦洗,以消毒棉球堵塞孔道;尸体火化。②床单位的处理。被服先消毒再清洗,其他用物的消毒同一般处理。

5.隔离技术操作

(l)口罩的使用:①罩住口鼻,污染手不可接触。②始终保持口罩的清洁干燥。口罩使用后,及时取下并将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胸前小袋内或小塑料袋内。口罩不能挂在胸前,手不可接触口罩的污染面。口罩、帽子应勤换,保持清洁。一次性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纱布口罩2~4小时应更换。若接触严密隔离的病人应每次更换。

(2)手的清洁与消毒

①洗手。目的:清除手上的污垢和大部分微生物。方法:“六步洗手法”。掌心相对,两手并拢相互搓擦→手心对手背,手指交错相互搓擦→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搓擦→弯曲各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指尖在掌心中转动搓擦。洗手持续时间不少于15秒。

②手的消毒。目的:清除杀灭手上的病原微生物,预防交叉感染。方法;a.刷手法。用刷子蘸肥皂乳或洗手液,由前臂(清洁区)至指尖(污染区),即从前臂、腕关节、手背、手掌、指缝到指甲的顺序,对称刷洗,每手30秒,流水冲净,两遍共刷2分钟。b.消毒液浸泡法。消毒液浸没肘部2分钟。

③注意事项。避免污手及隔离衣碰及水池;流水冲洗时,腕部低于肘部,使污水流向指尖;防止隔离服打湿。

(3)穿脱隔离衣: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防止交叉感染。①穿隔离衣前应将一切用物备齐。②无破损,系带领扣齐全。③长短适宜,遮住工作服;衣领以上及内面不得污染。④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活动。⑨使用过的隔离衣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朝外;挂在污染区,污染面向外。⑥每日更换,潮湿或污染时立即更换。

(4)避污纸的应用:保持双手或物品不被污染。使用时用抓取法,以保持一面清洁。用后弃于污物桶内定时焚烧。

6.隔离的种类

(1)严密隔离:适用于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以防经空气和接触传播,如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一般隔离

①呼吸道隔离:凡由病人的飞沫和鼻咽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等。

②消化道隔离;凡是经由病员排泄物直接或间接的污染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等。

⑨接触隔离:凡经体表或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炭疽、丹毒等。

④昆虫隔离: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斑疹伤寒等。

⑤血液一体液隔离: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等。

a.若血液和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

b.洗手:当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器械后,应立即洗手。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脱去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若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

c.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换手套,手套也不能代替洗手。

d.面罩、护目镜和口罩、隔离衣: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鼻腔黏膜及身体。

e.可重复使用的设备: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f.环境控制: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室内表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

g.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应避免扰动,以

防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h.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应装袋做好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

i.防止使用后的污染利器(针、刀、其他利器)刺伤,小心处理用过的尖锐物品(针及手术刀等)和设备,如使用后针头不复帽且不复用,不用手去除针头,若要人为去除针头时应使用任何其他技术和可用器械设备除去针头。用后的针头及尖锐物品应弃于耐刺之硬壳、有标记的防水容器内,直接送焚烧处理。

(3)保护性隔离:用于抵抗力特别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如肝硬化、血液病、严重烧伤、早产儿、脏器移植、艾滋病等。

附:护理职业防护

1.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1)生物因素;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对护士引起的伤害。护士日常接触病人的分泌物、体液、排泄物及衣物、用具,容易受到各种生物性有害因素的侵袭。

(2)化学因素: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主要来自消毒制剂和抗肿瘤药物。常用化学消毒制剂有一定的挥发性,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职业中毒、职业肿瘤等。

(3)物理因素:运动功能性损伤包括用力不当导致的腰背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长时间站立导致的下肢静脉曲张等。物理刺激损伤主要包括锐器伤、温度性损伤、放射性损伤、噪声损伤等。临床最常见的护理职业损伤因素为为针刺伤(含锐器伤)及其所致的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4)心理社会因素:面对危重的病情、死亡、家属的哭泣及各种负面情绪,护士的身心状态受到较大影响。护士还要应对复杂的护患关系、夜班工作等高压力工作,容易产生各种身体或心理疾病。

2.常见的职业损伤防护措施

(l)针刺伤(锐器损伤)

①原因:掰安瓿和抽吸药液;注射时病人不配合;整理治疗盘或治疗台时;双手回套针帽;注射器、输液器毁形过程中;对使用后的锐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时;手术中传递误伤等。

②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执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护士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在进行注射、抽血、输液、输血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手持无针头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他人或自己。抽吸药液后须单手套上针帽。掰安瓿前应垫棉花或纱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锐器和针头与普通垃圾严禁混放。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器中,用钳子夹住针头拔,不要用手将其折断毁坏。收集器有牢固的盖子和盒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危险品警告标志。禁止以下危险行为: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或双手回套针头帽;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手术中直接传递锐器;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消毒浸泡针头等。

③损伤后处理原则: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避免来回挤压。用消毒肥皂液清洗或流动自来水冲洗伤口5分钟。用碘酊、碘伏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确定感染源患者并记录在案,同时进行可靠的HIV、乙肝、丙肝等化验检查。

(2)抗肿瘤药物:护士须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冲配药场所应配有空气净化装置。使用输液泵和软袋液体以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出,用水剂代替粉剂以减少冲配时气溶和气雾的外溢。抽取药液时以不超过注射容器的3/4为宜,并使用针腔较大的针头抽取药液,以防注射器内压力过大,药液外溢,使用后的物品应放于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里,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果溢出到桌面,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表面。处理患者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口罩和帽子,处理后应彻底洗手。

更多2019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精华备考资料,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下载!

执业护士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执业护士资格查询

执业护士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执业护士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执业护士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