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 > 2021年心理咨询师实操案例梳理:依恋关系动物实验

2021年心理咨询师实操案例梳理:依恋关系动物实验

更新时间:2021-12-20 13:58:13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33收藏6

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心理实操是我们对于心理实操治疗技术进行了解和学习的重要途径,请您注意关注学习。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频道小编为了方便您的学习,为您整理了“2021年心理咨询师实操案例梳理:依恋关系动物实验”的内容,请您查阅。

如果您对心理咨询师考试有兴趣,您可以通过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获取2022年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考试报名时间的短信提醒。。

更多考试知识请看>>>2021年心理咨询师实操案例分析题汇总

2021年心理咨询师实操案例梳理:依恋关系动物实验

发展心理学家Harry F. Harlow (1905—1981)以实验探索了幼猴和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哈利·哈洛原名哈利·伊斯雷尔,1905年出生在爱荷华州,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1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实验方法

猕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而黑猩猩99%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哈洛用铁丝做了一个代理母猴,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了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木猴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 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他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哈罗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在出生后的前5 个月中,幼猴和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

在完成了这些最初的研究后,哈罗想进一步详细探索“依恋”及接触安慰的作用。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孩子们感到害怕时,他们总会到母亲(或者其他早期看护者)那里寻找庇护。为了探寻在这种在这种情境下,与铁丝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和与木制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将分别作出何种反应,哈罗在它们的笼子里放入各种各样能引发恐惧的物品,如上紧发条的玩具打鼓熊(这种玩具熊与幼猴一样大,对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研究者对这些情况下幼猴的反应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

哈罗的另一项研究被称为“旷场试验”,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折纸等)。在一般情况下,猴子喜欢玩这些玩具或摆弄它们。把两组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两者都不出现。哈罗的想法是要考察,母猴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些幼猴适应和探索这种陌生环境的倾向性。

最后,哈罗想探索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形成的依恋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6 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哈洛猜测,脸是爱的另外一个变数。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宝宝就已经诞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宝宝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布代母关在一起。猴宝宝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地咬它。但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最后它甚至把面具掀掉,恢复原来无脸的模样,这是印刻效应在起作用。

实验结果

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了清楚的证明。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及待地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而且由用布料做的代母抚育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它们的性格极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现了孤独症的症状。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代母,它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这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他的学生罗辛布林说:“真是令人惊讶,我们的神经系统仅仅需要这三样就能保持正常。”

恐惧物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愈发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正如当父亲或母亲在场时,孩子们会感到安全和放心,他们在这种场合下更充满好奇心,更乐意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通常,他们会探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但其前提是他们必须看到父母亲在场。哈罗的陌生环境或旷场试验就是这样设计的,他要在猴子身上看到类似的行为反应。研究者把幼猴放入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立即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一会儿以后,这些幼猴“开始把木制母猴看做安全之源……它们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里探索和摆弄各种物品,然后返回到母亲怀里,循环往复”。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幼猴放在同一间房子里,但木制母猴不出现时,它们充满了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吸吮手指。有时候,它们会跑向房间里母猴曾出现过的某一特定地方,然后从一个物体跑向另一个物体,尖叫着哭喊着。在铁丝母猴出现的情况下,幼猴幼猴的行为表现与它们在两种母猴都不出现的情况下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所有幼猴都是这样,无论它们是由谁(木制母猴或铁丝母猴)喂养的。

在该研究的最后一部分中,研究者让已过哺乳期﹑可食用固体食物的幼猴(大概5 ~6 个月大)与母猴(最长时间约30 天)。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摩擦,然后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按照和哈罗的观点,这很明显说明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重聚的时间仅仅持续了大约3 分钟,假如我们把这段时间再延长一些,这种探究行为也许还会发生。

环球网校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心理咨询师实操案例梳理:依恋关系动物实验”的内容就是这些了,您是否有所了解了?小编也为您整理了2021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真题解析等备考资料,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免费下载。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谢晓英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心理咨询师资格查询

心理咨询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