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乡规划师 > 城乡规划师备考资料 >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四章4-2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四章4-2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城乡规划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4.21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1.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承载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
级差地租:不同土地或同一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级差地租又分为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两者概念区别判断。
2.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个层次:
(1)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
(2)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城市规划。
(3)因子层:从更小的侧面反映对土地使用产生的影响。
4.22城市用的的属性
城市用地具有许多物质属性的综合体,在此仅讨论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土地是自然所赐予,非人力所能创造(填海造地等除外),是地球发展史中长期变化的产物,因而城市用地的自然属性包括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自然性状的差异性,土地使用的永久性。
土地不是单纯的自然物,它一旦被人类利用改造,就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所谓土地的经济性,是指人类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在土地上反映的生产力及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城市用地的经济属性包括用地供给的稀缺性及经营的垄断性、土地收益的递减性、变更土地使用方式的困难性、土地所有权形式上的排他性和垄断性。
4.23城市用地的构成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按大、中、小类3级划分。城市用地共分10大类、48中类、73小类。
城市总体规划达到中类为主,小类为辅深度,详细规划应达到小类深度。
10大类用地英文同(近)义词及代号:
居住用地:residential----r.包括4个中类。
公共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c,包括8个中类。
工业用地:industrial,manufacturing----m,包括3个中类。
仓储用地:warehouse----w,包括3个中类。
对外交通用地:transportation----t,包括5个中类。
道路广场用地:road,street and square----s,包括3个中类。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municipal utilities----v,包括9个中类。
绿地:green space----g,包括2个中类。
特殊用地:specially designated----d,包括3个中类。
水域或其他用地:water area and others----e,包括8个中类。
4.24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4.25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主要包括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1.集中式形态
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分为网络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环状五种形态。
2.分散式形态
分组团状、星座状、城镇组群式的城市形态。
4.26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
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的要求
(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
(2)城市总体艺术布局与城市面貌的关系;
(3)城市总体艺术布局的协调统一:艺术布局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艺术面貌与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与局部、重点与非重点的统一;历史条件、时代精神、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处理手法的统一;艺术布局与施工技术条件的统一;
(4)城市艺术面貌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2.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艺术布局的关系
(1)自然环境的利用;
(2)历史条件的利用;
(3)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艺术面貌。
4.27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
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
初步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4.28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方法
1.基础资料收集
历史资料、现状资料、规划发展资料、体系外部资料、体系本身资料。
2.步骤
准备、分析、预测、立意、规划、评估、成果。
3.成果
文件和图纸。
4.29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4.30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4.31城镇体系规划的分类
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区、旗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应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及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4.32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或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来源:www.gzu521.com
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应具备区域城镇的历史、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有关城市和部门协助提供。
承担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的规定。
4.33城市体系规划的审批
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实行分级审批。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报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市城市和重要的县城。
省域(自治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市、县域和其他重要的建制镇、独立工矿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和集镇。
4.34城市体系规划包含的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由组织编制机关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根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4.3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空间结构指体系内各城镇在地域空间中的分布和组合形式。
1.分析城镇现状特点及其控制性因素。
2.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3.研究城镇发展规律(极化、轴线、多络3个发展阶段)。
4.根据城镇、城乡间交互作用的特点,划分经济区,以中心城镇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36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
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1)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
(2)城镇体系规划图。
(3)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
(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图纸比例:全国用1:250万,省域用1:100万--1:50万,市域、县域用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万--1:1万。
4.37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一类用地?适用建设用地,地形坡度在10%以下,地基承载力能够满足要求,地下水位低,没有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危险,地质条件良好。
4.38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编制基础资料文件:城市历史、自然条件、城市人口资料、工业与仓库、城区道路交通、对外交通、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及人防。
(2)城市用地现状图。
(3)城市用地现状的综合分析。
(4)城市用地评定图。
(5)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现场调查、条块分类结合调查、专项座谈会。
(6)基础资料的分析研究。
2.确定城市性质
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3.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构成、劳动构成、职业构成、城市人口变化(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2)城市用地规模。
(3)城市总体布局。
(4)专项系统规划。
4.39城市总体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3.依托旧城,紧凑发展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4.40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城乡规划师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城乡规划师资格查询

城乡规划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城乡规划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城乡规划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