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下载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下载

更新时间:2014-12-25 17:42:54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下载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总体考核目标及其说明

  一、总体的考核目标

  1.能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

  2.能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3.能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能举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考核目标的说明

  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实际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00

  考试时间120分钟

  认知层次比例:了解30%,理解50%,掌握20%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核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道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3.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4.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实殓法: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是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考核目标】

  1.了解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了解学生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类型;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历程;多元智能理论;认知方式的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5.掌握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

  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

  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果能抓住关键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膏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单向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J5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三节 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八个阶段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第四节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马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司法型、执法型。

  2.学习风格的差异

  瑞德的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综合型

  席尔瓦与汉森的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

  3.智力差异: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4.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5.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差异: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智力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盲、聋、哑儿童。

  3.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考核目标】

  1.了解先行组织者和有意义学习等基本概念;了解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2.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3.掌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能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实质: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3.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二、学习理论的研究

  1.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3.各流派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与应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二、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与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于学习的实质

  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消惩罚)、惩罚

  四、强化理论在掌习中的应用

  1.强化的应用

  2.惩罚的应用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与应用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1.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

  2.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

  2.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观: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意义学习的条件

  4。接受学习的原则:渐近分化、综合贯通

  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考核目标】

  1.了解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基本概念;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2.理解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需要层次理论;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3.掌握学习动机培养的方法;分析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诠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基本成分

  1.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旌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常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都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第三节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一、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学生的抱负水准

  5.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l.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考核目标】

  1.了解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

  2.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结构的变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3.掌握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二、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三、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二、相同要素说

  三、概括说

  四、关系转换理论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六章 知识学习

  【考核目标】

  1.了解知识与知识学习的分类、记忆的三个系统。

  2.理解遗忘的规律及遗忘原因;工作记忆的特点。

  5.掌握运用信息加工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

  1.陈述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的含义

  (2)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

  2。程序性知识

  (1)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2)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

  3.知识的联系

  4.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三、知识学习的作用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认知过程

  1.感觉登记及其认知过程

  2.工作记忆及其认知过程

  3.长时记忆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及其进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三、运用信息加工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1.信息加工学习原理

  2.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方法

  (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第七章 技能学习

  【考核目标】

  1.了解技能的概念及其分类;高原现象。

  2.理解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基本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及训练要求。

  5.掌握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教学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活劫方式。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3.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三、技能的作用

  1.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2.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学习

  一、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

  l、操作的定向阶段:操作定向是指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动作程序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的模仿阶段:操作模仿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的动作技能进行仿效实际操作,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3.操作的整合阶段:操作整合是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的联系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固定下来,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的熟练阶段:操作熟练是指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二、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学习

  一、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钋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学习的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二、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教学要求

  1.原型定向:原型是指那些被模仿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原型内化就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隐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 学习策略

  【考核目标】

  1.了解学习策略的概念和分类、生成性学习、

  2.理解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5.掌握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的含义及构成。

  元认知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利用策略。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强调等。

  2.精细加工策略:联想法(形象联想、谐音联想、简缩联想、关键词联想);作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已有知识等。

  3.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

  二、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含义与特点

  (1)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入对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调控。

  (2)元认知的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与调节

  (3)元认知的发展

  (4)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努力资源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一、程序化训练模式

  二、完形训练模式

  三、交互式训练模式

  四、合作训练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考核目标】

  1.了解问题的分类;问题解决、创造性、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含义。

  2.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5.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包括,有结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2.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包括,常规性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模式的研究: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论模式、现代认知派的模式

  2.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

  4.功能固着

  5.智力水平

  6.动机强度

  除此之外,个体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四、提高问题解浃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吲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韵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与特性。

  2.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含义

  发散思维是指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辐合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2)创造性的外在表现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因素:家庭环境、

  2.智力因素

  3.已有的知识经验

  4.动机

  5.个性因素

  三、创造性的培养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绐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考核目标】

  1.了解品德的含义及心理结构。

  2.理解皮亚杰、柯尔伯格和班杜拉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影响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3.掌握良好品德培养的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与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

  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二个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个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六个阶段:服从与避罚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三、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的理论

  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称之为“社会学习”。

  他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劝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认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片面过渡到全面

  2.道德行为从依附过渡到自觉、从模仿过渡到习惯

  3.小学生品的发展的协调性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的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暴家庭环境教育因燕学校环境教育因素社会因燕同伴群体影响因素等。

  2.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等。

  第四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刨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

  【考核目标】

  1.了解群体、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基本概念;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群体的特征与心理功能;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人际沟通的要素和功能等。

  2.理解群体规范的功能;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学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影响;人际沟通的障碍与技巧;师生有效沟通对心理学原则。

  第一节 群俸与群体规范

  一、群体的概述

  1.群体的概念

  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2.群体的特征

  目标与规范、组织与沟通、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3.群体的心理功能

  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功能

  维系群体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惰性功能

  4.学校群体规范的意义与作用

  三、群体的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外部影响

  3.班级凝聚力的维持

  四、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2.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3.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4.学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影响

  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管理班级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二、印象形成效应及其对教师认知的影响

  1.印象形成概述

  (1)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形成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在记亿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这是一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2)印象形成的模式

  印象形成过程当中信息的选择是针对人们各个具体特征的。

  在具体的总的印象形成方式上,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况。概括起来,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三种。

  2.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

  所谓“效应”就是一种反应效果。印象形成的效应,指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反应效果。主要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

  三、吸引与排斥

  1.人际吸引与排斥的概念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相互喜欢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为特征。

  2.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

  外貌、能力、相似、互补、邻近、性格特征

  3.学校里的吸引与排斥

  四、合作与竞争

  1.合作与竞争概述

  (1)合作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标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一种与竞争相对立的社会相互作用方式。

  (2)竞争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竞争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双方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是竞争的结果只有一方取得成功。

  2.学校中的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学校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概述

  1.什么是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

  念、恩想和情感的过程。所以也有人把人际沟通称之为信息沟通。

  2.人际沟通的特点

  3.人际沟通的功能

  人际沟通具有传达信息、心理保健、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等功能,和我们生活的层面息息相关。

  二、人际沟通过程

  1.信息沟通的要素:信息源、接受者、信息、通道。

  2.信息转换过程

  3.沟通障碍

  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文化障碍、语言障碍、个性障碍、社会心理障碍。

  三、有效沟通技巧

  1.有效师生沟通的基本前提

  (l)对师生沟通的含义的理解

  (2)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2.关键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专题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下载

  第十二章 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

  【考核目标】

  1.了解心理健康含义;心理辅导的目标;学生和教师的常见心理问题;行为改变和认知调适的方法。

  2.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辅导的原则、途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l、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牛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学校恐怖症等。

  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唾眠障碍等。

  二、心理辅导

  1.心理辅导概述

  (1)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调节与适应);寻求发展。

  (2)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3)心理辅导的途径:开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

  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等。

  2.团体心理辅导

  (1)团体辅导的概念: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

  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2)团体心理辅导的历程:确定团体辅导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团体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团体成员的选择与发动;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3)团体辅导的技巧:团体领导技巧;团体互动技巧

  3.个体心理辅导

  (l)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2)认知调适的方法

  第三节 教师心理健康

  一、常见的教师心理问题

  教师的适应不良、职业心理问题、职业倦怠、教师人际交往问题、人格缺陷、身心疾病、神经症等。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教师的人格特征、角色冲突、学校管理、社会影响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应付压力;社会支持;老师的赴理;教师的休闲。

  第十三章 教学目标与评价

  【考核目标】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

  2、理解教学评价的作用、分类、方法

  5、掌握教学评价的技术和评价结果的处理。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三、教学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一、测验类型与编制方法

  1、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2、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二、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档案袋分析

  2、观察: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

  三、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等级评价

  3、其他报告方式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须知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最新资讯

去做题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资格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