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公司信贷》重点知识:贷款风险分类的历史与发展
银行《公司信贷》重点知识:贷款风险分类的历史与发展
199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种合称为不良贷款,在我国简称“一逾两呆”。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呆滞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项目下马的贷款;呆账是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定已无法收回,需要冲销呆帐准备金的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的呆帐贷款大部分已形成应该注销而未能注销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在当时的企业制度和财务制度下,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办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比如未到期的贷款,无论是否事实上有问题,都视为正常,显然标准不明,再比如,把逾期一天的贷款即归为不良贷款似乎又太严格了。另外这种方法是一种事后管理方式,只有超过贷款期限,才会在银行的帐上表现为不良贷款。因此,它对于改善银行贷款质量。提前对问题贷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常常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随着不良贷款问题的突出,这蛾类分类方法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2007年银监会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是贷款风险分类的最低要求,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贷款分类制度,细化分类方法,但不得低于要求五级分类的要求,并与五级类方法具有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实行了贷款风险多级分类,例如中行实行的是52221的十二级分类,工行实行的是43221的十二级分类,交行实行的是52111的十级分类等。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环球网校金融考试官方微信号!】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以上复习资料为银行职业资格论坛与广大考友一起交流学习,共求进步!
最新资讯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银行对消费者的主要义务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公司信贷》知识点:波特五力模型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个人贷款》知识点:个人贷款押品管理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知识点:融资流动性风险(负债角度)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知识点:信托计划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法律法规》知识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概况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银行业消费者的主要权利2021-04-29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公司信贷》知识点:行业风险的产生2021-04-29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个人贷款》知识点:农户贷款2021-04-29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知识点:市场流动性风险(资产角度)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