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之教学设计(4)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之教学设计(4)

更新时间:2010-12-30 21:55:47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七)运用恰当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书面交流方式

  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表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的。

  (2)行为动词。即用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旨在说明“做什么”。

  (3)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也就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

  (4)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旨在说明“有多好”。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但内在的心理变化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有人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①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刨造、欣赏等;②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四)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

  (五)教学目标表述中常见的错误

  1.以教学目的来代替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应发生相应变化,“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落实“知识与技能”、“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教学目标要细化、要明确,把握每一节的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环球网校联手多位老师隆重推出教师资格辅导

【试题】中学历年真题 中学模拟试题 小学历年真题 小学模拟试题
【经验】考前复习策略 考试答题技巧 说课经典经验 教学经验交流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资格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