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历年试题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言语理解1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言语理解1

更新时间:2013-11-01 13:19:03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国家公务员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言语理解1

  课程推荐:2014年公务员课程7天免费学 :基础精讲  高效强化  高效押题  专项特训

  个性课程:2014年公务员个性辅导:申论批改  技巧专讲  冲刺密卷  个性定制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作家、学者、翻译家常常如是说,语气中带着七分 三分 。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豪 遗憾 B.无奈 悲伤

  C.感伤 埋怨 D.骄傲 惭愧

  【解析】A。“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一个“更”字传达出自豪的语气,再根据后面的关联词“然而,话说回来”,又能看到有些许遗憾。

  2.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 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 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达 虚浮 B.包涵 虚无

  C.贯穿 空洞 D.体现 枯燥

  【解析】C。传达:向别人转述;包涵:包括,含有;贯穿:贯串,穿过,连通;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能够用在艺茶过程中的应为“贯穿”。虚无:指不存在的,空虚的,这里要说的是无艺之“道”是空无所有的,应为“空洞”。虚浮和枯燥与题意无关。

  3.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专利争夺战,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能在国籍上获得 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 申请了专利。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垄断 抢先 B.操作 独立

  C.控制 自发 D.专营 及时

  【解析】A。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操纵:把持,支持;控制: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专营:专门从事。就“王牌”而言,“垄断”更能凸现对基因产业的完全掌控,用意高于其他三个词语。“抢先”一词较“及时”更具有先发制人的意味,用在此处比较巧妙、贴切。

  4.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 ,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日中天 B.名声大噪

  C.声名鹊起 D.享誉中外

  【解析】C。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享誉中外:在国内外社会取得声誉。“声名鹊起”契合题意。

  5.五四运动后,许多人追求真理。追求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 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的种种社会 ,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识别 通病 B.甄别 矛盾

  C.辨别 现象 D.鉴别 弊端

  【解析】D。识别:辨认,辨别,区分,分辨;辨别: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甄别:考核鉴别。鉴别:审查,辨别;题干要表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进行认真思考,不是辨认,区分,而是要进行审查辨别。从后一句“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可以看出,是种种逐渐凸显的社会弊端造成的结果,“通病”、“现象”和“矛盾”不能与“开始怀疑”相匹配。

  6.世界主要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就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以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为 ,通过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到一种互相 的良性发展状态。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契机 适应 B.目标 协调

  C.手段 促进 D.标志 制约

  【解析】A。契机:机会,转折变化的机缘;适应:适合于;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促进:推动使向前发展。第一个空格处应为“契机”。

  7.与先秦不同,这一新生代的中国研究人员不愿意 接受古籍中的描写,在希冀精确追溯中国历史的尝试中,他们所 的是实物、数据以及更为“西式”的方法。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被动 依靠 B.全盘 倚重

  C.直接 擅长 D.无端 强调

  【解析】B。全盘:全部,全面;既然是研究,就带有主动性,不存在被动接受的问题。由后句“在希冀精确追溯中国历史的尝试中”可知应为部分的接受古籍,与“全盘”相对应;倚重:看重并且信赖。用在此处较为准确恰当。

  8.研究发现,睡眠存在障碍与很多疾病有着难以 的联系。有时候通过改善睡眠状态,可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治疗期到 的功效。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割裂 一石二鸟 B.分割 正本清源

  C.确认 投石问路 D.区分 釜底抽薪

  【解析】A。从后一句来看,睡眠障碍与疾病是存在联系的,排除“确认”;“分割”和“割裂”都有分开、割开的意思,但“割裂”是从整体中分割出若干部分,隔开,而“分割”则是把一个整体或有联系的事物强行分开。这里说的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整体,排除“分割”。句中讲的是二者的联系,就不是“区分”联系。从“连带”一词可以判定后一空处应为“一石二鸟”。

  9.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胡蜂效应” ,两者都告诫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事物发展结果往往对初始条件具有较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出现 ,从而引起结果的几大差异。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殊途同归 问题 B.不谋而合 歪曲

  C.异曲同工 偏差 D.大同小异 变异

  【解析】C。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表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的做法或说话取得同样的效果;不谋而合: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大同小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大部分相同,小部分略有差异。符合句意的是“异曲同工”。依据“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微的改变”可知后一空处“偏差”一词较为贴切。

  10.对大多数人来说,岗位是个人历练成长的基石,除了极少数的人能 创建自己的事业,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依托 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直接 组织 B.主动 团队

  C.独立 同事 D.一手 集体

  【解析】A。创建自己的事业本身就是个人主动的行为,无需再说“主动”。从后句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可知第一空处应该对应“直接”;“独立”和“一手”都是指“一个人”,显然不是文句强调的重点,从后一空处来看,“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应建立在个人所在的组织、团队、集体的基础上,而不是同事。集体:许多人的有组织的整体。这里与个人直接对应的是“组织”,排除B、C、D项。

  11.胡蜂在本能的作用下 营造自己的生活、生存中心。它的巢是 的房子。蔡伦在改进造纸术之前目睹过胡蜂的建筑过程而受到启发,无疑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仿生学家了。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具匠心 名不虚传 B.自然而然 货真价实

  C.兢兢业业 巧夺天工 D.无师自通 名副其实

  【解析】D。句首提到“本能的作用”,相应于“无师自通”,即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巧夺天工:人工制作精巧胜过天然,不符合胡蜂这一主体。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一致。此处用来说明胡蜂的建筑术的高超。

  12.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 ,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 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却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当一面 学习 B.如鱼得水 把握

  C.游刃有余 控制 D.臻于佳境 复制

  【解析】D。第一空处强调的是做事的境界水平,从一个“仅”字就能看出。独当一面:单独承当一方面的工作或使命;如鱼得水: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适的环境。也比喻有所依靠;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这三个词语都能说明做事的娴熟程度,但只有“臻于佳境”表达出做事达到的境界,用在此处更为妥帖。后一空处只有“复制”能够表达“量化”和“分寸感”。

  13.“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 、深入 新闻的理性力量,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高瞻远瞩 分析 B.高屋建瓴 发掘

  C.见微知著 彰显 D.由表及里 剖析

  【解析】B。高瞻远瞩:看得高远,形容目光远大。此处不是一般而论,而是就新闻记者对全局的把握做进一步说明,使用“高屋建瓴”较为恰当,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见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后一空处强调对理性力量的用挖掘、深入搜寻来显露或采集,“发掘”用在此处最为恰当。

  14.既然编全集,希望完整地 某一文人学者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便都应该保留下来。可说实话,古往今来,经得起这么折腾的人物不是很多,你很认真地为其辑佚、整理、不放过任何 ,好不容易弄出全集来,不只没加分,还减分。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描绘 蛛丝马迹 B.还原 一鳞半爪

  C.展现 闲言细语 D.呈现 只言片语

  【解析】D。与“形象”搭配的应为“呈现”,意为显现,展示出。而“还原”是把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或形状,用在此处不够恰当。“描绘”不能表达呈现出的意思。“展现”是明显地表现出,此处没有此意。只言片语:个别词句,片段的话语。符合题意。

  15.媒介的诞生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的独特性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两者本来都要良好的 。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 。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出发点 掌控 B.适应性 规划

  C.侧重点 控制 D.目的性 约束

  【解析】A。由第一句话可知,两个“为了”表明此处谈的是“出发点”,“目的性”本无好坏之别,不选。从“然而”一词看出,后一空处用“掌控”较为合适,规划: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控制: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16.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代表还有不够 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 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细致 子虚乌有 B.精准 虚无缥缈

  C.合理 扑朔迷离 D.精确 空穴来风

  【解析】B。因为是年代表,所以在时间上要求的是准确,而不要求精确。“精准”强调的是“准”,意为非常准确,用在此处较为贴切;“精确”强调极精、极准确,非常正确之意,用在此处不恰当。空穴来风:比喻消息或传说并非完全无根据。此空前已有“不是”,因而不宜用。就“传说”而言,“虚无飘渺”更为贴切。

  17.成本过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 。就电力而言,风电是最接近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但成本仍然比火力发电高;太阳能发电成本就更高了,是火电的数倍。因而降低成本是可再生能源 化发展的关键。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阻碍 产业 B.障碍 规模

  C.问题 市场 D.瓶颈 现代

  【解析】B。阻碍:阻力;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瓶颈:比喻易生阻碍的部分。就句意看来,此处要指出的是前进中的障碍;针对成本而言,可知后一空是要突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范围,“规模化”最为恰当。

  18.面对不断出现的消费和产业成长热点,企业的注意力应首先放在寻求高成长产业的“先进入” 上,以 供不应求阶段的高额利润,而其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后,企业则应将重点放在低成本为 的价格竞争上,以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缺口 垄断 特征 B.前景 瓜分 手段

  C.机遇 谋取 基础 D.许可 获取 支撑

  【解析】C。机遇:有利的境遇,由“先进入”可知,这是一个有利的境遇。“高额利润”应通过谋划得到,“谋取”一词最为恰当。

  19.颜真卿“守其正,全其节”的气节备受后世 ,人见其书,往往 他的人品,欧阳修称“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有似其为人”,即使对其楷书有些 的米蒂,也感到颜体具有一种“昂然不可侵犯之色”。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崇 联想 微词 B.仰慕 造怀 保留

  C.称颂 认同 不满 D.赞誉 映照 非议

  【解析】A。推崇:尊崇,推重崇敬;仰慕:敬仰思慕;称颂:称赞颂扬;赞誉:称赞,称誉。第一空处应为“推崇”。由其书推及人品,这里用“联想”较为妥当。微词:隐晦的批评。

  20.回到故乡时,发现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村里的人们曾经拥有一个 而完整的精神世界,但是外面的世界改变了这一切,这个村正在 而又急速的转型,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好 不着痕迹 似信非信 B.淳朴 潜移默化 漠然无知

  C.单一 默不作声 懵懵懂懂 D.封闭 悄无声息 漠然不觉

  【解析】D。由“外面”一词可知,第一空处应为“封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品性或习惯受到影响、感染而无形中发生变化,不符合村庄这一客观对象;“默不作声”与句意相去甚远;悄无声息: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与后面的“漠然不觉”形成对照。

  热点文章:2014年国考资格审查结果查询入口 2014年国考报名序号查询入口开通

  编辑推荐: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判断推理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数量关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数量关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言语理解

国家公务员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国家公务员资格查询

国家公务员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国家公务员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