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导游证 > 导游证备考资料 >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基》辅导资料:佛教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基》辅导资料:佛教

更新时间:2021-09-26 15:18:18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614收藏184

导游证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21年导游证考试时间为11月6日,距离考试越来越近,大家要抓紧时间学习。环球网校导游证频道整理了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基》辅导资料:佛教,各位正在备考的同学来学习一下吧。

下面是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基》辅导资料:佛教。

温馨提示: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届时我们会短信通知您2021年导游证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考试时间等相关信息。点击查看>>>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基》辅导资料汇总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基》辅导资料:佛教

一、印度佛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大约与中国孔子同时。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相传他诞生于蓝毗尼花园。释迦牟尼长大后深感人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而至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人生真谛,终于在一天晚上大彻大悟而成道。得道后,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尸那迦圆寂(涅槃)。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菜地拘尸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大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I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一)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教阶段。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后分裂为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

(二)大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一阶段从大众部演化而成的大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小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该教派弘扬菩萨和“菩萨行”(即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践行之中)。

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小乘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教义重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小乘”原为大乘佛教对其贬称,近代学者习惯上也沿用大乘、小乘称呼,但已不具有褒贬之意。

(三)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这一阶段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相对而言,其他大乘教派被称为显宗(显教),即受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种种经典的传授。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侵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

二、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北传人中国,再由中国传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也称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南,传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亦称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

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流传很广。它的经典属于藏语,故亦称藏语系佛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1.汉族地区佛教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1998年是佛教传人中国2000年。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2)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个主要宗派,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和佛教内部各派的协调性,但与中国固有的思想协调不够,出现佛教与儒道对峙有余、相融不足的局面。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局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故在民间影响最大。禅宗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它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佛性)为主旨。禅宗奉菩提达摩为初祖。五祖弘忍创建“东山法门”,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二大弟子,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为禅宗主流,后发展成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跟五家,合称禅门五宗。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

近代汉地佛教,除少数律寺(律宗)和讲寺(天台宗)外,几乎都是禅宗丛林。而禅寺中绝大多数届临济宗,少量属曹洞宗。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和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2.云南上座部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和部分佤族群众信仰。信教人数70余万人。

上座部佛教传人云南有两大路线。大致地说,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受泰国佛教的影响较大,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受缅甸佛教的影响较大。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大致兴起于隋唐时期,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元明清三代是鼎盛时期。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大约于16世纪中叶后由缅甸传人。

上座部佛教保持如法如律、精进修学的早期佛教传统,崇拜佛牙、佛塔、菩提树等释迦牟尼的纪念物,又特别重视禅定和早期佛教的一些戒律。

上座部佛教对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文化、政治生活和习俗都有深刻影响。傣族和布朗族的男孩迄今沿袭古老的传统,在10岁左右由父母护送人寺,削发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在l8岁左右离寺还俗。也有经本人自愿,留寺深造并按僧阶升为正式僧侣的。没当过和尚的男子会被人瞧不起。

3.藏传佛教

佛教没有传人西藏以前,藏民信奉原始的苯教。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两次大高潮,即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为前弘期,佛教从印度、汉地两个方向传人西藏地区,为藏传佛教的形成时期。841年藏王朗达玛废佛,佛教传播中断136年。10世纪末叶到15世纪初的400多年间为后弘期,这一阶段佛教再次从印度传人,是藏传佛教的大繁荣时期,产生许多互不隶属的各种教派。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仪式。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咒术性、对喇嘛异常的尊崇、活佛转世思想和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特色。

活佛转世制度为藏传佛教所特有。所谓“活佛”系汉族称谓,藏语为“朱古”,意谓神佛化现的肉身。按藏传佛教说法,一个活佛圆寂后,其灵魂转移,化身为另一肉体的人,即转世灵童。在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先后正式册封宗喀巴的再传弟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从此正式形成两大活佛转世制度。历代转世,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藏传佛教现在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因该派僧人穿戴红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称红教;萨迦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教;噶举派: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再加上当地原始宗教苯教:因该派僧人穿黑色僧衣,俗称黑教,合称西藏五大教派。格鲁派(黄教)是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教派,其后世弟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由于明清两朝的册封、扶持,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势力最大。

三、佛教的教义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一)苦谛

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佛典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等多种分类法),还有108种烦恼。

(二)集谛

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大体可概括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报轮回”说。《四谛经》以“到处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渴爱”为苦的原因。

“五阴聚合”说,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生物,即众生)则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或“五蕴”)组成(其中“色阴”包括“四大”一一风、火、水、土等因素)。既然有情只是“五阴”的聚合,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所以有情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没有单独的“自性”(此即所谓“诸法无我”);且有情和世上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的变迁之中(此即所谓“诸行无常”)。“五阴聚合说”构成了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

“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困,现世的困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未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做“业”。“业”分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报应或业报)。

“业报轮回”说,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众生)流转在“六道”之中,即天道(天界众生)、人道、阿修罗道(一类专与天神战斗的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形成六道轮回。

(三)灭谛

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一一涅架。“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涅架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四)道谛

即解脱之路,即通向涅槃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六度”和“八正道”。“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八正道”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世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佛徒大都倾向用简便的方法求解脱(如禅宗、净土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及“涅槃寂静”被称为“三法印”(即佛法之特征)。当代中国佛教界将佛教的宗旨归纳为“诸恶奠做,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四、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故称三藏经,或称“大藏经”。藏传佛教大藏经称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丹珠尔》意为论部。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往往有“卐”(也有画成“卍”的)的标记,表示吉祥万德。 图5-1 法轮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

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见图5 -1)表示。因为佛之法论如车轮辗转可摧破众生烦恼。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

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迦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梵名Vairocana),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梵名Losana),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muni),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属)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方佛正中为娑婆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娑婆”为“堪忍”之义)教主释迦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梵名Bhaisajyaguru),其左胁侍为日光菩萨,其右胁侍为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称“药师三尊”。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梵名Amita).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

3.三时佛(又名竖三世佛)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

三时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世佛,以燃灯佛(梵名Dipamkara)为代表。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迦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梵名Maitreya)。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名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垂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常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其道场在奉化岳林寺。他的表法意义为:学佛者要生平等心,要呈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要欢欢喜喜、平平静静,不跟任何人计较。

4.华严三圣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2)

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它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处不在,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二)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减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大势至)。

文殊师利菩萨(梵名Manjusri)——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梵名Samantabhara) -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菩萨(梵名Avalokitesvara)一一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叉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33身。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千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40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25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250只手,四面则1000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际的千手千眼。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酱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其右胁侍为龙女。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梵名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珠。相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大势至菩萨(梵名Mahasthamaprapta)——《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1.十六罗汉

据玄奘译《法住记》,释迦牟尼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济众生。

2.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唐五代时张玄、贯休二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两个罗汉,而后苏轼又作《赞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颂》,故宋以后寺院大多供奉十八罗汉。其中前十六罗汉与“十六罗汉”同;另外两名,说法不一;一说是宾度罗跋啰惰阇和《法住记》作者庆友;一说是迦叶、军屠钵叹;一说是庆友和《法住记》的译者玄奘,一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一说是降龙和伏虎;一说是摩耶夫人和弥勒。

3.五百罗汉

一说释迦牟尼涅槊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系第一次结集;后由迦腻色迦王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这是第四次结集。一说,释迦牟尼为五百罗汉传道(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一说,《法苑珠林》 《奢弥跋谤佛缘》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广博好学,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

4.济公

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称济公。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济癫”。相传济公为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已晚,加上辈分不高,只得站在过道里,甚至让其蹲坐在梁上,一般供在罗汉堂。

(四)护法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二王尊、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一一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叉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手握慧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龙或蛇,有的另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宝伞,有时左手握神鼠。四大天王的表法意义是:东方持国天王代表尽职尽力主持国家事务,意谓佛教徒应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责,使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南方增长天王代表“天天进步”,意谓佛教徒的德行要增长,学问、智慧、才能也要增长,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则分别代表“多看”和“多听”,代表“持国”和“增长”的方法,意谓佛教徒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成就自己的学问,并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建设好社会和国家。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也具有表法意义:琵琶代表做事要合乎中道、恰到好处,就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出声,琴弦过紧则易断;慧剑代表斩断烦恼;缠龙(蛇)代表变化,象征世上一切人和事变化无常,佛教徒必须看清楚才能应付;宝伞代表遮挡世上的种种污染,意谓佛教徒在广学多闻中要注意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韦驮(梵名Skanda)——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帝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胄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器金刚杵,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或以杵拄地。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二王尊(二仁王)一一指伽蓝守护神密迹金刚(梵名Guhyapadavajra)和那罗延天(梵名Narayana)。以金刚力士像置于山门殿空门内两侧,左尊开口、执杵,右尊合口,提棒。民间俗称为“哼哈二将”。

伽蓝神关羽一在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传说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

六、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僧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僧院。七堂,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照的民族特色,由数进四合院组成,具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他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常见的殿堂有:

(一)山门(或三门)

因为寺院太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二玉尊。

(二)钟楼

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

位于天王殿右(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

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天王。

(五)大雄宝殿

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迦三圣”或“释迦三尊”,即释迦及其两大弟子大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时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迦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迦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迦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

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七)法堂(亦称讲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禅堂

是僧众打坐掸修之处。一般不对游客开放。

(九)罗汉堂

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所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

(十)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十一)藏经楼

供奉佛教经典之处。

七、常用的称谓

(1)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之称。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此为“四众弟子”。比匠、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沙弥尼(俗称小尼姑),即为“出家四众”。如加上式叉摩那(学戒尼),则称为“出家五众”。出家五众加在家二众则称“七众”。

(2)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法师”(通晓佛法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3)还有以职务相称,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八、常用的礼仪

(一)合掌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十。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以表由衷的敬意。

(二)绕佛

围绕佛而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囤,表示对佛的尊敬。

(三)五体授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然后右手撩衣,接着丽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两肘,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则幅度很大。

九、常见的佛事

(一)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之。少者7天,多者49天。

(二)众姓道扬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三)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道场用黄纸)。

(四)焰口施食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以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期中举行,通常放在黄昏进行。

(五)忏法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祈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业,或为结缘建功德。

十、佛教之旅

(一)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蛾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佛教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为明代以来禅僧和一般佛教徒集中参拜的地方。明代有“金五台,银普陀,铜蛾眉,铁九华”之说,以区别四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同地位。

1.文殊普萨道场——五台山

位于山西五台县。自北魏创建大浮屠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元、明、清三代,藏传佛教传人五台山。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道场的佛教圣地。青庙与黄庙并存,显教与密教竞传,是500年来五台山佛教的最大特色。现在,五台山存有40余座寺庙。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寺、殊像寺和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显通寺的前身是建于北魏的大浮屠灵鹫寺,因而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寺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院寺的大白塔,通高75.3米,为尼泊尔阿尼哥设计的藏式白塔,为五台山的象征标志。菩萨顶寺系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之首。

位于台外的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其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术结构建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台外的佛光寺,其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建筑年代仅次于南禅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观膏菩萨道场——普陀山

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自五代开始建佛寺“不肯去观音院”。现有寺院70余座。其中的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并称普陀三大寺。普济寺是普陀山规模最大寺院和佛教中心,为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普陀山在法系上,自南宋以来一直以禅宗为主。每逢观音菩萨的节日,普陀山都有香会,来自国内、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佛教徒络绎不绝,成为近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

3.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位于四川蛾眉山市。自东汉开始创建道观。唐宋以后成为佛教名山。现有主要寺庙和风景区10余处。其中重要的有:山下第一寺院报国寺,人山第一大寺伏虎寺,山上最大寺院万年寺,山顶(金顶)名寺普光殿。

报国寺位于山脚,为峨眉山出入门户,寺内高2.4米的明代彩釉瓷佛为稀世珍品。伏虎寺以屋瓦终年无败叶积落著称于世,康熙皇帝曾题额“无垢园”。万年寺内的拱顶无梁殿,供奉北宋铸普贤骑白象铜像,是峨眉山最著名佛像和“镇山之宝”,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顶附近的睹光台,为观看蛾眉山三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之地。峨眉山在法系上以禅宗为主。

4.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位于安徽池州市青阳县。传说唐代时,被视为地藏菩萨化身的新罗国王宗室金乔觉曾栖止九华山,九华山乃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现有寺庙80余座。其中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总丛林。祗园寺、百岁宫(又名万年寺)、东崖寺和甘露寺并称为九华山四大丛林。此外,位于老爷岭上的月(肉)身宝殿因殿内有地藏墓塔(即金乔觉墓塔)而闻名。化城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建寺,传为金地藏居处。祗园寺系九华山规模最大寺院,也是九华山唯一宫殿式建筑的寺院。九华山在法系上以禅宗为主。

(二)著名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

遍布于我国各地的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群,拥有极其丰富的石雕、泥塑和壁画。它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宝库。我国佛教石刻有三个高潮时期。第一个高潮时期是北朝,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北魏窟。第二个高潮时期是盛唐,这个时期的代表是龙门石窟中的唐代龛窟。第三个高潮时期是两宋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是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宋代造像。

1.敦煌石窟

位于甘肃敦煌。敦煌石窟以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为著名,保存有自北凉、北魏至元朝各代的壁画(4.5万平方米)和彩塑(2000多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石窟尤以唐代壁画艺术著称于世。

2.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存有北魏时期石造像5.1万余尊。其艺术风格既继承了秦汉以来石刻传统技法,又有较多印度犍陀罗式、笈多式雕刻的影响。以造像粗犷古朴、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著称。云冈石窟以昙曜五窟最为著名,其中第20窟露天大佛(释迦牟尼像)是云冈石窟最宏伟雕像,也是云冈石窟的象征。

3.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洛阳。存有北魏至隋、唐、北宋石造像9.7万余尊。以盛唐石造像为代表。其盛唐石造像,艺术风格逐渐脱离印度影响,向民族化、世俗化发展;造像身躯健美,丰满端庄,龙门石窟以奉先寺石窟最著名。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为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也是龙门石窟的象征。

4.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存有晚唐、五代、两宋摩崖造像5万多尊,分布40多处。以两宋石造像为代表。大足宋代石刻,其造像审美意趣完全汉化、世俗化,造像典雅、精致、秀丽,肌体很少裸露,穿着较厚重汉化衣裳。大足石刻以北山和宝顶山最为集中。北山的转轮经藏窟(原称心神车窟)为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宝顶山在南宋时期是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本尊教的总持寺院。宝顶山摩崖造像构成密宗瑜伽部体系,也有禅宗造像,以经变故事的连环组雕为其特色。

5.克孜尔千佛洞

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为古代龟兹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新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佛教石窟群。约开建于公元3世纪,在唐代吐蕃时期废弃。克孜尔千佛洞以74个窟尚存的精美壁画著称于世,有“戈壁明珠”之誉。克孜尔石窟呈现许多与汉地佛教石窟显著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壁画内容反映了小乘佛教经典内容;出现了大量裸体人物形象,女性比重尤大,且丰乳肥臀;其建筑形制与壁画艺术受到印度、希腊、(波斯)萨桑等外来文化的全面影响。

6.壹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天水市。保存有北魏至清各代洞窟。以数以千计的敷彩泥塑造像著称于世,有塑像馆之誉。

7.乐山大佛

位于四川乐山市东。系唐代依山岩凿成的一尊弥勒坐像,通高70.7米,是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

(三)汉地佛教其他重要名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为唐代皇家密宗内道场。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发掘出土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举世仅存的唐密佛骨舍利供养曼荼罗(坛场)。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两项极为重要的发现。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传说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历来有“释源”之誉。史载东汉明帝于永平七年(64年)派蔡愔、秦景西行求佛经。蔡愔等偕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入华,以白马驮佛经等至洛阳。永平十一年(68年)敕建白马寺供西僧寓此译经。史称这一事件为“永平求法”,与“伊存授经”同为佛教初传中国的两大历史事件。

(四)著名藏传佛教寺院

1.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

甘丹寺——也是拉萨三大寺之一。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兴建。是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和祖庭。以宗喀巴肉身灵塔最著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哲蚌寺——也是拉萨三大寺之一。现为藏传佛教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中国最大的寺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也是拉萨三大寺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什伦布寺一一位于西藏日喀则。为后藏佛教中心,历世班禅驻锡之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县。为我国西北地区藏、蒙等民族的宗教中心,对其社会生活产生过十分重大影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一——位于青海西宁市湟中县。系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为我国西北地区藏、蒙等民族的宗教中心。酥油花、堆绣和绘画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五当召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是内蒙古地区现有唯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

3.雍和宫

位于北京。是北京地区藏传佛教活动中心,我国内地城市中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原为清代雍亲王胤稹的府邸,雍正即位后改为雍和富,乾隆九年(1744年)正式改为喇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金丝楠木佛龛并称雍和官三绝。

(五)云南土座部佛教著名寺塔

云南上座部佛寺与佛塔从结构到造型,既受泰国、缅甸和内地风格的影响,又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大型佛寺一般由大殿(只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僧舍、藏经室、戒堂(佛亭)、鼓房等几部分组成。

西双版纳总佛寺——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是西双版纳佛教信徒拜佛朝圣的中心。

曼阁佛寺——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春欢公园内。约建于傣历960年(1598年),距今有约400年的历史。近年来,党和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曼阁佛寺修葺一新,这座古建筑更加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

曼飞龙佛塔——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建于1204年,为金刚座塔,由中心笋塔和8座小笋塔组成。为西双版纳地区最著名佛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城西景真山上,为当地扎滩寺戒堂。亭座和亭身呈折角多边形;顶为术结构,呈锥形多层屋檐。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精品,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允缅寺——位于云南临沧市沧源县城,又称学堂缅寺。建于清道光初年。主殿为三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前亭阁两侧外形呈五重檐结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基》辅导资料:佛教。小编还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导游证考试模拟试题、真题解析等备考资料,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免费下载。

导游证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导游证资格查询

导游证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导游证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